全国服务热线:15364068073
当前位置:资讯中心->古今识人趣事->从《人物志》看古人是如何识别人才的
从《人物志》看古人是如何识别人才的
2020-10-23
据《三国志》记载,刘劭是河北人,三国时期做过魏国的官员,但一身抱负没怎么得到施展。不过他写的《人物志》倒是流传了下来,并且后人评价颇高。
在这本书里,刘劭认为识人是很难的。一个是难于识别,一个是即使识别出来了,也很有可能看走眼了。人的性情资质,禀阴阳五行而生,其中差异,微妙玄奥,不是圣人很难一击而中。也就是说,看了一眼便能知道七七八八,这个是需要真功夫的。
对于识人之弊,刘劭看得很明白,大多数人以为能识人不过是一厢情愿。就像今天一样,很多人以为自己识人,其实不过是用自己的有色眼镜去过滤他人罢了,哪里就到能识人的水平了。所以说,识人之事,并非常人可为,未到一定功夫,无法细致入微,就算是强行鉴别,也不过是盲人摸象。
很多时候,我们以为看得准的,其实是似是而非。这个在《人物志》里叫”七似“,就是说有七种看似如此,实际上却是走眼了的情况。例如,有的人上来就夸夸其谈,妙语连珠,而且还能广征博引,看起来是一个有学识的大才,但很可有可能是一个大忽悠,这种情况我想就不用解释了,因为现在太多了。
从《人物志》来看,古人以“中和”为贵。这就又和儒家的《中庸》联系上了,《中庸》里讲: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,发而皆中节谓之和。可能很多人觉得这样的大道理有什么用,确实,如果仅仅当作道理看,真没什么用。但如果你长期在自己身心上去验证,那就不一样了。圣人之学不同记问之学,必须踏踏实实的过心,光过脑子没用的。
总的来说,得”中和“者为大才,譬如说像历史上的周公,把一国管理的仅仅有条;未得中和而偏于某一特质的为偏才,偏才可委以大任,但不可为帅。这让我想起了项羽,项羽天生神勇,力拔山兮气盖世,怎奈为偏材,勇多而慧少,关键时刻往往失其方寸。
刘劭说:
凡人之质量,中和最贵矣。中和之质,必平淡无味;故能调成五材,变化应节。是故观人察质,必先察其平淡,而後求其聪明。
刘劭认为,就像五味,酸甜苦辣咸,偏才只能得其中一味之美。这样的人可以任地方官,但不能治理一国。只有那些中和平淡之才,看似平淡,实则能以无味融合五味。也就是说,这样的人譬如北辰,可以坐中央而怀柔四方。
五行即金、木、水、火、土,分别代表着人的五德,即仁、义、礼、智、信。大部分人因五行的特质而有不同的德行,譬如说五行为金的人,性情的特点是决断力强;五行为土的人,特点是敦厚且独立。当然,这是从大的方面看,再细分的时候,又会有各种偏性。
譬如说,我们今天讲的”英雄“二字,是把英与雄连用。实际上英是英,雄是雄,差别很大。雄类似于兽群中的佼佼者;而英类似于草木中的灵秀者。聪明秀出谓之英,胆力过 人谓之雄。如果光有聪明之英,而无雄之胆,那么什么思想主张都无法推行;光有雄之胆,而无英之慧,大多是好事坏于半途,因为没有远见卓识,目光短浅。
又比如,详细来分的时候,性有九偏,都是各流于一种性情。因为有偏,所以就失其明,就好像一面镜子,因为本身就不平,照出来的东西自然就歪歪扭扭。像那种刚直粗莽的人,心思就不缜密;像那种伶牙俐齿的人,遇到小事的时候往往能说会道、有条有理,但遇到大事的时候往往就会犯糊涂。诸如此类的共有九种,这里就不逐一举例了。
对于偏才,刘劭认为,大抵不可学而改之,虽然有可能学习后,他的偏性改了,但同时他的长处可能也就没了。就好比一个盖世勇将,胆力过人,但往往也会鲁莽意气用事,像一个硬币的两面,其实是一体的。你把这边的弄没了,那边的也跟着没了。所以大抵来说,偏才用其偏性则可。当然这也不是绝对的,只是提供一个视角而已,刘劭在文章中也略微提了学习的重要性。
另外刘劭在此书中还提出了一个时间的问题。也就是说,现在看起来很普通的人,很可能是大器晚成;现在看起来是聪明灵巧的,很有可能是速成型的,并不一定能长成参天大树。一些小时候就大放异彩的孩子,往往长大了资质平平,这些就需要考虑时间因素而仔细鉴别了。
Copyright 中南人才测评中心(第三方命题专家) .ALL Rights Reserved.
湖南省长沙市雨花区金海路128号长沙国际研创中心A2栋1001 网站备案:赣ICP备10200863号-6TEL:15364068073